为了学员能充分掌握教学内容,本课程授课形式多样,如:课堂讲授、嘉宾分享、小组讨论、个案探讨、实地考察、影片播放等。
本课程以一年全日制或两年兼读制课程的方式授课,配合不同学员的需要。
成绩优秀毕业生会获得奖学金 (最多三名)。
持有认可大学,或同等专上学院之学士学位。 如持有学位之大学或专上学院并非英语教学,申请人必须证明已符合以下英语能力的最低要求:
* 必须提供在发出取录信的日期前之两年内的测试报告,不接受 TOEFL iBT Home Edition、 IELTS Indicator 或 其他之英语测试报告。
学费:
开始申请日期:
截止申请日期:
申请办法:
Applicants are required to submit the following supporting documents along with their application:
Photocopies of
Essential
For details of application information, please click here .
* 有关中国内地的大学或院校的成绩, 请填写满分为100. (例如:平均积分: 80, 满分: 100)
联络我们:
为了令学员能够从多元的角度诠释具争议性的当代议题,并欣赏和尊重现代社会不同的看法,本科将介绍不同的道德理论及原则,让学员全面了解解决道德冲突的不同进路。
批判思维不仅对个人而言重要,对社会亦十分重要。在思考个人问题时,我们固然要懂得怎样进行批判思考;在思考公共事务的问题时亦然。本科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批判思维的概念工具和原理。
本课程讲解社会与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国家证成、社会生活的性质、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自由、权利和善等观念。课程内容包括分配公义的主要哲学理论,尤其集中讨论罗尔斯的自由主义与其他理论,例如自由至上主义和社群主义的论争。课程也会探索这些讨论所涉及的具体社会议题,尤其著重分析与现代社会相关的情况。
个人自由与自由社会皆很重要;但自由也需要受到约束。法律是外在约束;道德是内在约束。但以严刑峻法限制市民自由也可以受滥用,因此需要有足够的道德理据。本课程会讨论自由何以重要,及以下四个法律上限制市民自由的道德原则:(1)伤害他人、(2)冒犯他人、(3)伤害自己、(4)法律推行道德,尽管没有人受害。在讨论过程中我们会引用真实生活中的案例。
公共卫生或医疗所涉及的一些议题例如堕胎、安乐死、食物安全以及医疗资源配置等议题经常在公共领域里引起激烈的争论。本科旨在从医学和伦理学这两个视角来引介公共卫生或医疗及与此相关的议题。
本科会处理现代科学与科技应用所产生的道德矛盾。科学与科技无疑大大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产力,但为此付代价的却是环境、人类后代和其他生物。本科会从不同道德理论的角度处理因科学与科技引发的问题。
本课程运用文化及社会理论,探讨当代香港重要的社会及文化议题,但会先从香港历史背景及发展开始,提供研究当代香港的基础;而课程重点则在探讨公共生活的重要议题,譬如身分认同、集体回忆、贫富悬殊、消费主义、社会运动、公共事务与政治参与等,并进行多角度的反省,以深化对当代香港的公共生活的认识。
本课程首先介绍中国推行改革开放的背景,然后反观改革开放对中国传统价值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最后就中国的现代化/全球化及未来的发展作出批判性的反思,著重探讨一些直接影响公共生活的经济、政治及社会议题。
当人们辩论关於支持或反对全球化时,我们应如何理解这些不同立场?为甚么金融和环境在今天被视为全球危机?全球化如何改变本土和全球政治?全球化与国家主权有何关系?为甚么全球国家的互相连结会引致国家之间更大的不平等?本课程会从全球化的不同层面回答这些问题。
本课程会帮助学生从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主要哲学与宗教传统的角度,去反思人权的理念。内容包括人权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历史发展,以及不同哲学传统(如自由主义、功利主义和社群主义)和世界宗教(如儒家、佛教和基督教)如何看人权。最后,我们会讨论人权的伦理基础、个人人权与美好社会的平衡,以及不同人权之间的冲突。
我们的学员都拥有不同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完成公共事务伦理学文学硕士课程之后,他们原本可以继续追求本科的专业,但现在他们装备得更好。首先,他们得到了更高的学历。其次,他们对社会和许多公共议题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了解。第三,它们增强批判性思维和仔细分析的能力。这三个方面的改善,基本上对所有专业都大有帮助。此外,如果本科专业与社会政策或哲学有关(如社会工作、法律),进一步修读公共事务伦理可加强学员的专长,并开辟新的事业方向,如从事政府工作和非政府机构、教学或进修等。
大部份学员来自中国,他们毕业后回国,并开始在政府、银行和秘书等范畴工作。当中有一些毕业生留港,在各个领域找到工作,例如教育、媒体(报纸编辑)、市场营销、会计、行政和秘书工作。另一方面,有些本地毕业生在中学当教师。 根据学生事务处之职业中心进行的《研究生就业调查》的结果,四名学员在行政/管理范畴找到了工作,三名学员从事公共关系和广告,其他从事编辑/新闻、人力资源、保险服务等各个领域。另一方面,本地毕业生在学校担任教师、助教,从事新闻编辑及担任政府官员。